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1日 7.8°C-10.8°C
澳元 : 人民币=4.69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2022-03-16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1

“不可以吃糖、不能喝粥、不能吃水果,如果这些都不能做,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以前吃不饱饭,现在能吃饱,却因为糖尿病而不让吃,我怎么会这么倒霉?”

患上糖尿病,很多人都知道了控制饮食、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监测血糖,然而,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还不知道心理调适也是控制血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 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这是2020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 ”和 2 0 3 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内容。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理健康也正成为“五驾马车”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驾马车”,越来越被医生、护士和糖友所重视。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2

每一位糖友都是一座孤岛

“当时我就想抱着孩子从住院部12楼跳下去”

湖南湘潭的奇奇是一位90后妈妈,29岁那年好不容易怀孕,夫妻俩百般小心,医院叮嘱的检查项目一项都不敢落下。小心谨慎了10个月,等孩子生下来,他们终于放心了,孩子白白胖胖,一切指标都正常。等到孩子8个月大,奇奇就想出去工作,把孩子送到了乡下,让外婆带。可当过了两个月她去接孩子时,吓了一大跳,孩子完全变了样,像流浪孩子一般,瘦了一大圈。同时,母亲告诉她,孩子吃得很多,喝水也很多,尿得尤其多,每天要换好几块尿片,每次尿片都是沉甸甸的。

奇奇立即送孩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医生检查完后没发现异常。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对劲,就送到县医院,县医院医生也没查出来,她又转到市医院,市医院的医生一检查,说这已经是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了,赶紧转院。

这下她慌了,把孩子送到当地的三甲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不会哭了。她把孩子交到医生手里,差点跪下说:“你们想怎么治疗都行,只求你们快点儿,救救我的孩子。”

孩子被送进ICU病房,抢救了3天。那几天,婆婆怪罪她,觉得是她遗传的,又怪她不该把孩子抛下。

“当时我就想,万一孩子抢救不过来,我就抱着孩子从住院部的12楼跳下去。”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3

“这种病治不好”

在很多人看来,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更让人崩溃。实际上,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会去跟其他疾病对比,而是跟健康人或者曾经健康的自己比。

北京的刘先生在退休前身体一直很好,心态也不错,退休后本来日子过得平平安安,没想到在一次药店免费测血糖中,发现血糖偏高,到医院去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

这份诊断书就像一颗石子,掉进了刘先生原本平静如 水的生活中。他四处寻找根治糖尿病的办法,得到的答案都是“这种病治不好”,这让他 觉得糖尿病就是绝症。

刘先生上网查询资料,看到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失明、烂脚或截肢等,总觉得自己迟早会患上并发症,整天都生活在焦虑中。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许秀峰教授曾经作过一次关于 “糖尿病与抑郁的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引用了国内外研究数据,约3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其中10%为中重度抑郁。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两倍。

国内外文献同时发现,抑郁症状的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增加,抑郁情绪是糖尿病发病 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与抑郁症可以互为因果,危害人群。

“每一位新确诊的1型糖友都是一座孤岛,我们要支持他们彼此链接,与更广阔的世界链接。”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高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找到同伴或得到科学的心理疏导,糖尿病造 成的心理问题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那么,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就会被套上枷锁,甚至可能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4

糖尿病心理痛苦的5大方面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精神卫生保 健所所长肖存利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显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发生率为18%~45%,18个月的发生率为38%~48%,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糖尿 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主要包含以下5个方面。

担心未来发生并发症

有时候医生为了让糖友重视控制血糖,会找各种患并发症的案例和图片来教育糖友,但是有些糖友内心比较脆弱,在还没做好心理建设的 前提下,经不起这种教育,天天担心未来会发生并发症,从而陷入焦虑或抑郁。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更是如此,每天都活在恐惧中。实际 情况是,那些患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友大多没有重视疾病,或者没有科学控制血糖。在当前的医疗条件下,虽然暂时无法根治糖尿病,但是学习好糖尿病知识、控制好血糖、预防或延缓并发症还是能实现的。

担忧糖尿病饮食治疗

为了控制血糖,糖友肯定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大吃大喝,但也绝对不是非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只要学会能量换算,掌握好饮食、运动和药物(胰岛素)之间的关系,控制好血糖,糖友可以吃很多种食物。

负罪感和/或自责感

必须要说明的是,患1型糖尿病一定不是孩子的错或父母的错,因为1型糖尿病的病因还并不清楚;而患2型糖尿病主要跟年龄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确诊糖尿病后如果一直沉浸在负罪感或自责中,并不利于控制血糖。如果能把患糖尿病当作“健康亮了红灯”而警醒自己,从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但不会拖累家庭,反而还会因此变得更加健康,为家庭减少负担。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5

否认患糖尿病的事实

很多糖友在确诊糖尿病之初不愿意承认患糖尿病的事实,有些糖友甚至还会故意大吃大喝,显示自己啥问题都没有。确诊糖尿病不是靠感觉和推理,而是依据医学检测后的科学数据。提前重视防治糖尿病,及时干预,能把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社交活动痛苦不适

患上糖尿病后不能大吃大喝,也无法从事一些运动项目,糖友会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一些不适。除上面的负面影响外,每日必须定时服药、 监测血糖、皮下注射胰岛素也无疑增加糖友的生活负担,这会让人们普遍觉得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功能会受很大影响,生活品质也极度下降。

不过已经有许多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像我们想象得那样悲观。国内外数项调查表明,除躯体不适感与一般健康状况外,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家庭收入、婚姻情感和人际关 系)和一般人群没有显著差异,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糖尿病并发症逐年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近年显著提高,接近一般人群。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6

摆脱负面情绪,糖尿病患者该怎样做?

糖友首先是人,每天每时都有着思想和心理活动,这些活动都会显著影响糖尿病病情。糖尿病患 者要想摆脱负面情绪,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习糖尿病知识

糖友之所以会出现恐惧、否认、自责等情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糖尿病缺乏认知。如果懂得糖尿病是如何得的,就不会自责;懂得糖尿病如何控制,就能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懂得控制好血糖后依然能健康长寿,就不会恐惧。当你懂得糖尿病的方方面面后,自然胸中就会有百万雄兵而不惧了。

改变认知,从而改变痛苦心理

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许多时候,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并非事实,而是态度与认知。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每日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这的确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感或某种损伤,但必须是痛苦吗?那我们去想象,芭蕾舞演员和可可西里的救援队员,每日身上所遭受的疼痛与打针比起来岂不更加不堪?

再比如,糖友每日要控制饮食,还要配合运动,没办法任意去吃冰淇淋或自助餐。但糖友毕竟是可以吃饱的,只要注重食材和搭配就好,可诸多影视演员和歌舞明星,还要特别注意节食和锻练肌肉,他们岂不更痛苦?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7

演员和运动员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律,忍受伤病,因为他们心中有目标,为了目标和理想,能够主动忍受各种艰辛。糖友之所以容易陷入抱怨,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主动去进行体育训练或者控制饮食,而是被动地应战糖尿病病魔。心态不同,节制的行动力和对痛苦的感知就会不同。

在糖尿病心理管理中,我们要注重认知调整,从被动打针、控制饮食和运动,升华为主动自律。例如对于生活方式极不健康的“三高”人群来说,若是不患糖尿病,将会一直胡吃海喝,增加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现在因为糖尿病而改变生活习惯,有了更多的谨慎、注意和自律,兴许能够更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现实中这样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个别人患糖尿病之后,不严格依从医生的建议,仍然放纵自己的口欲,数年后各种并发症骤然而至,悔之晚矣。

参观糖尿病病房

这种方法一般针对不管不顾的糖尿病群体,参观糖尿病病房会让他们意识到长期不控制 血糖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说教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直接的观感可能给糖尿病患者留下深刻印象。下次再想大吃大喝时就会想到糖尿病并发症 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产生恐惧后,就不痴迷于吃了。用真人真事讲述深刻的生命故事,用恐惧去促进行为改变。只是这种恐惧不一定能长期有效,毕竟恐惧是一时的,而吃的愉悦时刻都会产生,等哪一天愉悦大于恐惧时,他们就会又吃开了。这时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

培养兴趣

长期的改变一定是基于兴趣和愉悦,而不是因为长期恐惧,否则糖友更加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吃的方式很愉悦,那如何培养不吃的兴趣?这点很难。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培养烹饪的兴趣。很多人在患糖尿病后爱上了烹饪,给自己制作各种各样既精巧又低能量的美食,做出来后还喜欢发微信朋友圈,获得朋友圈的一致点赞,顺便还扩展了线上社交,增加愉悦感。

糖友还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多彩一点,如看书、唱歌、运动、参加义工组织、志愿者协会和兴趣小组等,适度减少对吃的关注,增加对外界的关注度。培养这样的兴趣不但有助于控糖,还能直接缓解焦虑和抑郁。

找到行为替换模式

现实生活中,很多一餐吃3碗饭的人,很难让他一时改成一餐吃1碗饭,他们吃饭的速度特别快。因此,一方面要让糖尿病患者减缓吃饭的速度,一方面要找到行为替换模式。

这有点像戒烟,戒烟的人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看见了,拿起来,塞进嘴里,什么样的动作可以替换吸烟呢?很多人就找到了嚼口香糖的方法。嚼口香糖代替的是嘴吃食物的动作,那么,手的动作怎样代替呢?就是运动,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动作替换模式,很多糖友说,当自己喜欢上运动时,就基本忘记了患糖尿病的事实,也不再为此苦恼,而且运动本身就能降低血糖。不过糖友一般至少需要半年 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养成运动习惯。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8

吃饭时不看电视

吃是一种感觉系统,吃饭的时候,眼、耳、鼻、舌、身全部启动。如果一边吃饭一边看 电视,则很有可能只启动了咀嚼的功能,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注意力都在电视情节或节目上,很有可能都不知道看电视时自己吃的菜是什么或这个菜有多香,然后就把饭吃完了。

建议糖友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或刷手机,这样可以让自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给到食 物。我们把感觉全给了食物,然后让食物形成大脑记忆的各类符号。在极静的时候,人们的大脑能记住吃的食物,就不会再贪吃了。吃饭快的人之所以胖,是因为大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吃饱了,甚至吃过量了。

深度:别让心理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 9

多参加社会活动

鼓励糖尿病患者融进具有正能量的圈子,参加社会活动,认识各类朋友,找回被需要感, 找回自信,获得对周围的掌控感。因为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交活动。积极的圈子文化会变成一种社会行为,政府也许就会组织这样的活动,比如自行车比赛或跑马拉松。

许多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管理得以很好解决的,但依然有一些合并心理障碍的糖友需要转诊到精神/心理科,由医生视病情开出抗焦虑抑郁的药物。糖尿病管理者可以与精神科、心理科、康复科和专业心理机构建立联合会诊机制,给糖友提供更好和更全面的医疗、保健、自我管理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不过,舒缓糖友压力最重要的责任人还是糖友自己本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