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4.2°C-7.4°C
澳元 : 人民币=4.83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发烧到多少度算高烧?退烧药怎么选?这3种情况先不用吃药

2022-12-13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从小到大,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发烧的经历。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医学上叫做“发热”。

人为什么会发热呢?可能是致热原入侵了我们的身体,也有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了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也就是身体的“中央空调”失灵了),于是体温升高、超出了正常范围。

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发热和使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

发热是怎么回事?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认为肛温≥38 °C就是“发烧了”;但更常见的做法是量腋下温度,腋温≥37.5 °C就是“发烧了”。

按照腋温的高低,发热分为:

低热:37.5~38.0 °C;

中度发热:38.1~38.9 °C;

高热:39.0~40.9 °C;

超高热:≥41.0 °C。

图片来源:pixabay

按发热时间的长短,发热又分为4类:

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能没有明显的伴随症状、体征,需要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 °C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仍然不能确诊;

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发热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包括某些特殊细菌的感染,如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等),还有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微生物感染、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微生物的感染等。

另一类是非感染性发热:包括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川崎病)、肿瘤和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等);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的疾病(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颅脑损伤等),这类发热有时可达到超高热,退烧药往往无效;产热、散热障碍(甲亢、鱼鳞病等);还有创伤、手术、药物热、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中暑、尿崩症等引起的发热。

什么情况要吃退热药?

很多人以为,“发烧了就应该马上想办法退烧,让体温越快降到正常越好”。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2020年发布的《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指出,目前研究显示,不应该把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

因为发热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中等程度的发热,其实是身体自我保护的生理机制,可以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身体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有利于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尤其是一些感染性疾病,没有针对病原体的特效药时,全靠身体的免疫系统扛过去。

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也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当然,烧得太久、太厉害另当别论,持续高热可能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图片来源:123RF

那为什么要用退热药呢?主要目的还是减轻发热导致的不适症状、让患者更舒服一些。(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也需要积极降温。)

所以,发热了要不要用退热药,不是单纯看体温高不高;更重要的是,看患者舒不舒服、精神情绪状态好不好。

2个月以内婴幼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2个月以上的儿童:腋温≥38.2 °C(或2-3岁直肠温度/3岁以上口腔温度高于38.9 ℃),而且因发热导致明显不舒服和情绪低落时,可以使用退热药。

12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人:如果口腔温度>38.9 ℃,而且感觉非常不舒服,可以使用退热药。

如果没达到这个程度,建议先不用药,多休息、多喝水。

而退热药效果好不好,重点也是看用药后有没有舒服一些,而不是急着把体温降下去。

家庭常用的退热药怎么选?

适合家庭常备的非处方药退热药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它们都是属于解热镇痛类药物,可以缓解发热、咽痛、头痛、牙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这两种药的特点和具体用法见下表(作用持续时间,也是两次用药的建议间隔时间)。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1. 对乙酰氨基酚

这个名字很长很拉风,大家可以记住它的俗名——“扑热息痛”。

它有片剂、胶囊,也有糖浆、混悬液和栓剂(儿童用药往往是后面几种,用起来更容易)。

对乙酰氨基酚按照推荐剂量服用,是比较安全的,适合2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甚至孕期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成年人退热常用剂量(以片剂为例):每次500毫克(最多1000毫克),24 小时内最多服用4次(不要超过3000毫克);两次用药之间至少要间隔4~6小时。

注意事项:

成人用量一天不能超过3000毫克,否则存在肝毒性风险,肝损伤的症状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会出现,不容易马上察觉;也有的患者可能会把肝损害的早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误认为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肝损伤却可能会在数天内发展成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经常喝酒或有肝病的人,不建议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即使按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用药,肝损害的风险也会升高。

图片来源:pixabay

2. 布洛芬

布洛芬退热作用很强,适合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

成年人退热常用剂量(以片剂为例):每天 3 次,每次200-400毫克,两次用药之间要间隔6~8小时。

特殊情况下,医生也可能会开出更高的剂量(每天4 次、每次600毫克),但这种情况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两次用药之间至少要间隔4小时。

注意事项:

在布洛芬发挥退烧作用时,会导致身体大量出汗,有呕吐、脱水迹象的人不建议使用。

它还有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胃溃疡、胃出血、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能用。

孕期一般也不建议使用,会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和肾脏,孕早期还可能增加流产风险。

有心脏病、肝脏或肾脏问题,或哮喘或过敏患者也要慎用,使用前需自行医生。

两种退热药各有优缺点,怎么选呢?

扑热息痛适合大多数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和胃痛;

而布洛芬可能对痛经、牙痛更有效,也有人发现布洛芬缓解背痛比扑热息痛效果更好。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指出,如果可能的话,建议优先尝试对乙酰氨基酚,它的副作用比布洛芬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更安全的选择。

注意,这类药物连续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自行用药时,用来退热不能超过3天,用来止痛不能超过5天。如果超过这个时间,症状仍然不能缓解,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正在服用抗凝药华法林的人,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前也要先咨询医生,因为华法林和解热镇痛药同时服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关于退热药

很多人经常犯的3个错误

1. 不要把多种药混着吃

注意,在很多复方的感冒药或止痛药中,也常常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身影。

比如“氨酚伪麻那敏片”,其实含有3种成分,分别针对了3类症状——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伪麻黄碱(针对鼻塞)和马来酸氯苯那敏(针对打喷嚏、流鼻涕)。

如果你只有发热、疼痛症状,最好只吃单一成分退热药;如果还有后面两种症状,再考虑吃复方感冒药,单一成分的退热药就停用了。

图片来源:123RF

但可怕的是,很多人会把多种感冒药混着吃,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比如,小明今天吃了3片500毫克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又吃了5片“氨酚伪麻那敏片”(含325毫克对乙酰氨基酚),那就超过3000毫克了,有肝衰竭的风险!

2. 不要把两种退热药一起用或交替用药

虽然和单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可以让体温降低的度数略多一点,但并没有明显的的临床意义,也不能提高舒适程度。

另外,联用或交替使用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所以不推荐这样做。

3. 这些退热药风险大,尤其是儿童

我们今天讲的是最安全的两种退热药,其他退热药则没那么安全。

比如安乃近,由于存在血液粒细胞减少症等可能致命的副作用,已有几十个国家禁止销售、撤市或限制使用。2022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注销马来酸罗格列酮片等223个药品注册证书,其中包括安乃近、去痛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APC片)、布洛芬片等退热药物(不过这些药物并不是被彻底禁停,而是特定批准文号的药品证书被注销)。

前面提到的《专家共识》强调: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参考文献

[1]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等. (2020).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 161-169.

[3]paracetamol for adults. Retrieved Dec 9, 2022 from https://www.nhs.uk/medicines/paracetamol-for-adults/

[4]ibuprofen for adults. Retrieved Dec 9, 2022 from https://www.nhs.uk/medicines/ibuprofen-for-adults/

[5]acetaminophen. Retrieved Dec 9, 2022 from https://www.fda.gov/drugs/information-drug-class/acetaminophen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健康榨知机(ID:ey_global),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