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9日 6.0°C-11.3°C
澳元 : 人民币=4.73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看展 | 珠宝工艺里的欧洲史 从女王肖像的“密码”,到“玻璃诗人”的辉煌

2024-01-12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钻石、翡翠、珊瑚、珍珠、水晶、贝母、金银……五光十色的珠宝,自然的造作在匠人们手中化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风华万象:16—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上月底在我馆开展,十多家文博与艺术机构的300余件中外典藏珍品吸引着观众们前来一饱眼福。

此次展出的珍品中,除文物外,还有琳琅满目的装饰珠宝及用品,如粉盒、烟盒、香水瓶、手袋、胸针、晚装裙等。这些精致美丽的物件,不仅反映出16~20世纪的社会风潮和审美趣味,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那风起云涌的数百年中,欧洲乃至全球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拿破仑的远征、美洲地理发现和殖民掠夺,以及随着工业革命而崛起的社会新阶层,凡此种种,无不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伊丽莎白一世的华服肖像

也是权力的一面镜子

01

在16世纪的欧洲,对珠宝的青睐和佩戴,自然是从皇室与贵族阶层开始流行。都铎王朝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就尤其喜爱各式珠宝。

在她的每一幅肖像画中都能看到耀眼的珠宝装饰——缀满珍珠的华服,满手的宝石戒指、沉甸甸的镶宝石项链……就连手套上也镶嵌了大量昂贵的宝石。据记载,伊丽莎白一世共拥有2000多件镶嵌了珍珠和宝石的礼服。

《伊丽莎白一世:白鼬画像》 约1585年

哈特菲尔德庄园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幅《伊丽莎白一世:白鼬画像》中,除脸部、手部皮肤外,女王被密密麻麻的珠宝、蕾丝和刺绣严严实实地包裹着。著名艺术史家霍勒斯·沃波尔曾这样描述女王的着装:“戴着皇冠的头发如扑粉一样洒满钻石;庞大的拉夫领,更庞大的裙撑,还有一蒲式耳之多的珍珠……”

其中,珍珠在女王的华服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伊丽莎白女王格外钟爱珍珠,甚至曾颁布法律:规定除王室外,普通贵族不可佩戴珍珠饰品。

其时,知名珠宝的流转是各国王室政权与财富传承的缩影。英国王室的传世珠宝更是不可胜数,此次来到成博展出的一枚由铂金与钻石制成的玫瑰胸针,便是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在女王加冕礼上佩戴过的。

玛格丽特公主(1930年—2002年)在加冕礼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玫瑰胸针

1938年

卡地亚典藏

孟德斯鸠曾言——“国王们所显示出的华丽和光彩是其权力的组成部分”,伊丽莎白一世的肖像亦具有政治功能:在16世纪欧洲各国争霸海上的历史背景下,女王的华贵形象对外代表着都铎王室的威严,对内则吸引着国内民众的崇拜。

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其一)

约1588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一组,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三幅《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这场以少胜多、扭转了双方海上力量的里程碑式海战,成为大英帝国“日不落”的曙光。画中的女王手按地球仪,身后的两扇窗户内是有舰队驶过的海景,虽女王表情平静,那股“征服感”却不言而喻。

皇家珠宝商麦兰瑞家族

曾助路易十三躲过暗杀

01

在“风华万象”的展览现场,有一组出自法国麦兰瑞家族之手的黄金珐琅珠宝。麦兰瑞家族主要客户是欧洲王室,自17世纪初创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著名的标签就是“王后的珠宝商”。

第一个让麦兰瑞家族获得机遇的是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据传,麦兰瑞家族的一个成员在打扫烟囱的时候,无意听到了大臣们密谋刺杀刚刚即位不久、还未成年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便连忙向路易十三的母亲、美第奇王后禀报。立功的麦兰瑞家族得到王后赐予的特权,她颁布皇家法令,允许麦兰瑞家族在全国自由从商,给了他们极大的便利。

机遇再次于1613年出现。年轻的让·巴普蒂斯特·麦兰瑞在凡尔赛宫的门口摆开的珠宝摊,吸引到了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注意。他从此成为这位豪奢极侈的“赤字王后”的御用珠宝商。

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1755年—1793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挥霍无度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和路易十六一起,在不久后的法国大革命中命殒断头台,麦兰瑞家族仍设法保住了自身的产业,并等到了他们的第三位(美第奇是第一位,安托瓦内特是第二位,约瑟芬是第三位)“贵人”——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皇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第一位皇后。受到皇后青睐的麦兰瑞家族珠宝在法国贵族圈再次风靡,并且陆续获得西班牙、意大利、瑞典、荷兰和比利时等欧洲王室的青睐,成就了持续四个多世纪的传奇。

黄金珐琅珠宝套装

约19世纪40-60年代

麦兰瑞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人急切想要摆脱过去的阴影,拥抱生活的快乐,于是珠宝开始变得绚烂多彩,珐琅被大量使用。展览中这套黄金珐琅珠宝套装即制作于这个时期,鲜艳的红色、绿色与白色纵横交织,代表“信、望、爱”,而项链上的镂空金球以天文学中的仪器为原型,珐琅上则细密地绘有12星座符号。

远征非洲的拿破仑

掀起考古元素设计复兴

01

虽然约瑟芬皇后的传世珠宝十分出名,但彼时真正引领了欧洲珠宝设计新风潮的人,其实是拿破仑一世本人。他在南征北讨的同时,促成了文化艺术的交流。

花鸟纹手镯

约1880年

1796年,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物流入法国,掀起了新古典主义抽象艺术的浪潮与浮雕首饰的复兴之风;两年后他远征埃及,又将丰富多彩的古埃及艺术元素带入了欧洲设计领域。

考古题材一时成为珠宝设计的时尚热门。1836年,考古复兴风格领军者、罗马珠宝巨匠卡斯泰拉尼获准亲身参与了伊特鲁里亚古文明切尔维泰里等地区的考古发掘,并将收藏家坎帕纳的古腊、罗马珠宝翻模存档保护。

图坦卡蒙圣甲虫手镯(非本次展览展品)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在他的好友、历史学家米开朗戈·卡埃塔尼的鼎力帮助下,他潜心研究出土文物的造型及金工技艺,最大程度复原了已失传两千多年的累珠工艺,为19世纪的珠宝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提升。

钱包

约20世纪30年代

两依藏博物馆藏

19世纪中后期的两次工业革命,促使机械大生产逐步取代手工技术的生产方式,为珠宝行业带来了更高的产能与性价比更高的材料,如玻璃、合金,这些新材料使得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装饰艺术方面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无限的潜在可能性。展出的这件化妆盒,长方形盒身为透明有机玻璃,盒盖装饰金银合金编织纹,中心镶嵌白玉雕件及各色宝石。有机玻璃实现了宝石和金属所不具备的透明通透,为饰物带来了全新的视觉观感。

化妆盒

约20世纪60年代

金、银、白玉、红宝石、有机玻璃

两依藏博物馆藏

而珐琅——它有一个大众更为熟悉的名字“搪瓷”——因为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来烧制成各种颜色,且表面光滑、易于清洁,更被被广泛应用于珠宝、钟表、陶瓷、金属器具、教堂彩窗的制作中。

粉盒

约20世纪30年代

珐琅、金、钻石

两依藏博物馆藏

莫泊桑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珠宝》,讲了一个热爱“假珠宝”的年轻妻子去世后,他丈夫去变卖那些珠宝的时候,发现它们竟然全是真货的故事。

“她的服装固然始终是简单的……但是她养成了习惯,爱给自己挂上一双假充金刚钻的大颗儿莱茵石的耳环,并且佩上人造珍珠的项圈,人造黄金的镯子,嵌着冒充宝石的五彩玻璃片儿的押发圆梳。”

文学巨匠的生动描写,折射出19世纪后半叶,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大城市新兴资产阶级中,珠宝作为一种时尚奢华配饰的风靡。

“玻璃诗人”勒内·拉利克:

将设计提升至艺术的高度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在欧洲悄然兴起,其内容涵盖了建筑、家具、首饰、平面设计等等,在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掀起影响深远的浪潮,波及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等多个国家,短短数年间催生出大量优秀作品,时至今日依然被无数艺术家与设计师视为灵感源泉。

勒内·拉利克(1860-1945)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00年,举世瞩目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举办。在这场被称为“世纪之总”的国际博览会上,“现代珠宝之父”勒内·拉利克的珠宝设计大放异彩,他本人也荣膺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拉利克确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设计者,他极具天赋,以无尽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新能力,彻底改变了珠宝艺术的世界。有人甚至认为:19世纪末法国珠宝业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拉利克。

拉利克代表作品之一:蜻蜓美人胸针(非本次展出展品)

1880年

卡洛斯特·古尔本基安博物馆藏

拉利克的设计以自然为素材,花朵、昆虫、动物、女性柔美的胴体,都被他融入创作之中;他通过失蜡、压膜等技法,制作出造型更加繁复的玻璃艺术品;他还在烧制玻璃的过程中加入乳化料,让透明的玻璃拥有了柔光、阴影和变幻的色彩……难怪他被誉为“玻璃诗人”和“光的雕塑家”。

这些在人类美术史上贯穿古今的元素,让拉利克的设计风格成为“没有时间限制”的经典——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勒内·拉利克无疑是重新定义了珠宝设计、将其提升至艺术品地位的人。他的许多经典作品都被西方知名博物馆收藏。

本次大展的两件重要展品:一串黄金珐琅镶嵌绿松石胸饰和一枚白水晶凹雕伊索寓言主题胸针,都出自勒内·拉利克之手。

白水晶凹雕伊索寓言主题胸针

约1910年

凹雕部分:勒内·拉利克

边框部分:路易·卡地亚

白水晶、蓝宝石、钻石、铂金

从图案上推测,这是著名的鹳雀和狼的故事——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终于它遇见了鹳雀,谈好酬金,求它帮自己叼出骨头。鹭鸶把长长的脖子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骨头后,向狼索要酬金。而狼回答道:“喂,朋友,你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居然还要讲报酬?”

拉利克将这则故事和珠宝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为这枚晶莹剔透的水晶胸针赋予了一抹高雅的文学趣味。

明代第一琢玉名匠的

凄美爱情传说

01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当然也不乏堪称传奇的著名工匠——从传说中夏禹时代车子的发明者奚仲,到人人耳熟能详的“百工之祖”鲁班;从被写进课本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到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从被庄子用生动文笔赞美的解牛庖丁,到自己就是机械和军工专家出身的墨子;从春秋铸剑鼻祖欧冶子,到隋代匠作大师宇文凯;从兵器铸造大师蒲元,到棉纺专家黄道婆,从古琴大师雷威,到制墨大师李廷圭……能工巧匠,数不胜数。

在珠宝制作方面,明代第一琢玉名匠、珠宝镶嵌师陆子冈(又名陆子刚)更因其爱情传说更显得生动。

陆子冈是苏州人,大约出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的书香门第之家,学习琢玉多年后,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师满,自立门户。凭借自身对书画艺术的修为,他开启了“诗书画印”入玉的设计,满足了文人的审美要求和高雅品味,也使琢玉匠人的身份上升到“艺匠”的高度。《苏州府志》赞“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如毫发”。

陆子冈玉器作品:金镶玉蝶(非本次展出展品)

明(1368-1644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更重要的是,陆子冈坚持将自己的名款刻印在玉器上,开创了玉匠“署名”的先河。

关于陆子冈在作品上留名的原因,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他年少时与知名琴师的女儿情投意合,但宫中派来选乐女的太监也看中了这个名叫瑾儿的姑娘。临别之时,瑾儿为陆子冈留下一句“今生守如玉,待君来世琢”。于是,陆子冈不断在自己制作的玉器上刻下“子冈”或“子冈制”的名款,希望自己的名字有机会被宫中的爱人看到。多年后,瑾儿去世,陆子冈落发出家,再也没有回到凡尘俗世里。

这则故事或许只是后人的附会,但陆子冈所制玉器确实代表了当时玉雕界的巅峰水准,声名极盛,也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的治玉工艺和风格,其所擅长的圆雕、镂雕、阴雕、嵌金银丝、嵌宝石等技艺,在明晚期至清朝的饰物中被广为应用。

金嵌松石梅花式盒

清(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金镶九龙戏珠手镯

清(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累丝嵌宝石菊花金簪

清(1644-1911年)

首都博物馆藏

在这场从“美”出发的展览中,观众们既可一览东西方传世珍品的惊鸿之美,亦能看到时代浪潮下精工与技艺的传承创新。而最打动人心的,则永远是那些熠熠生辉的物品背后所蕴藏的智慧与情感。

立足成都博览天下

成都博物馆

撰稿:乔雪阳

编辑:唐澜芯

校稿:王立 王冉滢 张潇尹

审稿:黄晓枫

更多内容

请关注成都博物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