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11.8°C-13.2°C
澳元 : 人民币=4.86
堪培拉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2021-11-20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1

作者 | 芊和

最近,一段两个熊孩子在高层楼顶玩耍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

视频中,两个小男孩站在27层高楼楼顶,

利用两个楼之间的缝隙来回练习立定跳远。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2

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想想那让人眩晕的高度,

让人隔着屏幕都两腿发软。

万一没站稳或者踩空了,

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评论区里,不少网友直呼:

像这样的熊孩子,回去一定得狠揍。

近年来,关于“熊孩子”在高空玩闹的事件屡见不鲜。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3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

身为父母的我们真是又气又急,

气的是孩子如此无知,

急的是万一出事,就是血的教训,

让人追悔莫及。

如何让孩子杜绝危险行为,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回来狠狠揍一顿,

让孩子长长记性。

可这样真的管用吗?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4

禁止孩子的危险行为,打骂真的管用吗?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马路上玩耍差点被车撞,

惊魂未定时,

首先迎来的是父母的一顿暴揍;

在河里游泳差点被淹,

好不容易爬上岸却被爸妈狠狠教训;

遇到危险受伤回家,

不但需要忍受疼痛,还得面对更狠的打骂。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

感觉害怕又委屈,

搞不懂父母为什么这样。

等到为人父母,

终于理解了那种对孩子又爱又恨的心情,

看到孩子的危险行为,也不由自主采取相同的方法。

因为面对无知无畏的孩子,

不管是苦口婆心地劝说,

还是严肃认真地教育,

都不如狠狠揍一顿来得简单直接。

我们觉得身体上的疼痛会让孩子牢牢记住教训,

心理上的恐惧会让孩子再也不敢触碰危险。

但是,人为地强化危险行为的后果,

通过“害怕”让孩子树立危险意识,

这个看似有效的方法,

其实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安全问题。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5

知乎上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遇险后无恙,家长却要揍他几下,

明知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但为什么控制不了?”

有网友说:

“亲子沟通中很困难的地方,

就是在父母和孩子心智不匹配的情况下,

如何让父母时刻照顾孩子未成熟的心智,

做出让孩子能理解的举动,进而一步步教他认识社会。”

深以为然。

简单粗暴的打骂或许可以立竿见影地禁止孩子的危险行为,

却无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后果,

当孩子真正感到恐惧的是父母打骂,

而不是自己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否则,孩子很可能用欺骗或者隐瞒的方式处理自己遇到的危险。

就像下面这个新闻,

因为害怕父母责骂,

这位网友竟然将自己6岁时吞下小哨子的事情隐瞒了20多年。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6

孩子的欺骗或隐瞒,

反而很可能造成伤情不断严重。

所以,真正有用的安全教育,

是在禁止孩子危险行为的同时,

也没忘记让孩子从心里明白: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7

理解孩子的危险行为,他为什么喜欢尝试危险?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大人看来,

孩子的很多危险行为十分愚蠢,

甚至胆大到不可思议。

他们为什么不怕危险?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缺乏生活经验。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视崖实验,

可以测试儿童对深度的感知能力,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引导不同年龄的孩子爬过去。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8

研究发现:

虽然深度知觉能力在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具备,

但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的意识,

却是孩子在后天探索中,

通过体验而习得的。

一个大人站在20层高楼上,

可能光看看就吓得发抖,

因为你的生活经验告诉你,

那种高度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致命后果。

而同样的高度,

很多小孩却可以毫不畏惧地做着各种危险动作,

这是因为他们经历匮乏,缺少生活体验,

再加上一些虚拟的游戏、动画误导。

孩子根本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有多危险,

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好奇心作祟

前两天去朋友家玩,

大人们在厨房做饭,

两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客厅玩耍,

不知从什么地方找到了一个打火机,

差点儿把桌布点燃。

朋友生气地训斥孩子,向我抱怨:

“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回事,

跟他说过多少回不许玩火就不听,

我专门把打火机藏起来还是被他找到。”

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这样对孩子说:

“别碰水壶,烫到你!

不要摸插销,有电危险!

不许玩打火机,小心着火!”

可孩子却越禁止越不听,

究其原因,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9

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特别是当孩子看到家长们可以接触和使用所谓的危险物品,

而自己却不被允许时,

反而更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去想尽一切办法尝试。

迫于同伴压力

美国的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讲过一个故事:

一群学生在河边的铁路桥玩耍,

有人提议从20米高的桥上跳进河里。

一个男生在爬的过程中觉得桥太高,有些害怕。

却被其他20多个孩子嘲笑胆小,一个劲儿怂恿他往上爬。

这个孩子迫于压力从桥上跳了下去,

却在3米多深的水中一头扎进淤泥,再也没有上来。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

孩子的危险行为总会结伴发生。

还记得曾经在朋友圈疯传的三个女孩在天台玩耍的视频吗?

在蓝衣女孩的带领下,

另外两个小女孩在高层平台边缘尝试着“死亡游戏”。

孩子之间的相互教唆,

在同伴面前好面子、爱逞强的心理,

让他们在一起时更容易忽略安全,

尝试危险系数高的行为。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10

比“打”更管用的安全教育

理解了孩子为什么喜欢尝试危险行为,

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

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体验危险

曾经看过一档育儿的综艺节目,

演员马舒雅对孩子的安全保护让人瞠目结舌,

为了避免孩子磕碰,她把客厅里的家具全部搬空,

全家人每天在客厅席地而坐,连一个凳子都没有。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11

虽然她的做法在大家看来十分夸张,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的行为并不少见。

从来不让孩子倒热水,不许孩子玩剪刀,

家里铺上厚厚的地毯,给孩子带上防撞头套。

当我们阻碍了孩子对世界的探索,

他们就不会对生活中的危险有真实体验。

英国曾经有项研究,

当孩子经常玩那种由海绵包裹的很安全的游乐设施时,

不仅不能降低孩子在游戏时受伤的风险,

反而可能增加他们受伤的概率,

因为这些毫无危险的设施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实,

孩子的一些小磕小碰、小伤小痛会让他们感知到危险,

明白什么叫做畏惧,

从而避免更大的伤害。

丰富教育形式,带孩子适当冒险

对于孩子来说,

单纯的说教是最没用的安全教育。

除了讲道理之外,

还可以利用绘本材料、动画故事、新闻事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如果家长可以在有保护的情况下,

带领孩子适当地尝试冒险游戏,

安全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12

国外一项研究曾总结出6种吸引孩子的高风险游戏:

很高的高度,比如爬树;

很快的速度,比如骑车、轮滑等游戏;

危险的工具,比如使用剪刀等尖利的工具;

危险的元素,比如玩水、玩火;

打斗和打闹;

消失和走失。

孩子对这些高风险游戏充满了好奇,

家长越是禁止,越让孩子觉得神秘有趣,

所以,不如在有保护的情况下,

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尝试,

给他们讲解安全知识。

树立规则意识,家长以身作则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

“我们为什么要守规则?”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

“因为那是生命的守护线。”

深以为然,

任何的安全教育都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危险情景,

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是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一位老人带孙女过马路,

遇到红灯,老人依然拽着孙女往前走,

几秒钟后,一辆黑色轿车驶来,

两人被撞飞,爷爷最终伤重身亡。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13

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得到的教训就是:

漠视规则,就会付出代价。

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

就可以杜绝闯红灯、穿行马路的危险;

让孩子遵守社会规则,

就可以避免坠亡、溺水等事故。

让孩子做一个守规则的人,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不心存侥幸,

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经意中影响着孩子。

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用有效的安全教育保护好孩子,

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一生平安。

——End——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14

作者:芊和,热情的生活家,冷静的思考者。体验人生,记录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妈妈一转身,孩子就差点出事,回看监控吓得双腿发软… - 1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